“為什麼一定要受到國外的關註才是檢驗我們文學是否世界化的標準?這本來就是一個誤區,是對我們的文學和民族很不自信的想法。”著名華人作家嚴歌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指社會對華文文學評判的誤區。
  12歲參軍後開始走上一條馬不停蹄的旅行之路,先後在美國、非洲、亞洲、歐洲生活的嚴歌苓自稱是“吉普賽人”。而這樣的游歷生活卻給了她一個“很有優勢的寫作環境”。“因為每到一個地方,每接觸到一種文化、一種語言的時候,我都會下意識地去對比我的母語漢語,比較文學,比較語言,比較文化,比較政治。”
  她說,中國語言與所有西方語言的不同之處,是中文以圖像來發展,如詩詞中的每個字都含有大量的圖像信息,“這種語言讓世界上去公認、讓諾貝爾獎評委去欣賞接受,難度是非常大的。”
  隨著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嚴歌苓也看到,華文文學在世界的影響力逐步提升。“莫言作品中所展示的意識形態是非常中國式的,讓我很欣慰的是,西方竟然對我們的意識形態感興趣,他們把眼光和註意力伸向中國最基層的老百姓的感情和經歷。”她認為,這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提升分不開。“世界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和文化有興趣瞭解,而文學正是其中一部分。”
  “但讓我憤憤不平的是,中國人為什麼要把讓中國面向世界等同於讓西方認可?全世界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講華語,讀中國文字,難道這不能作為我們評判審美的系統嗎?”嚴歌苓接連拋出疑問。
  嚴歌苓勉勵華文作家、學者們,“要把中國文學寫好,永遠不要粗製濫造,永遠不要有焦躁感。”
  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實習生 冉傑 李喜翠
  通訊員 蘇運生 劉斌 杜明燦  (原標題:中國文學永遠不要粗製濫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97ysd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